2025年4月3日,中丹清洁供热专家组于线上召开第六次研讨会。本次会议旨在探讨促进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应用的相关政策建议。
丹麦能源署首席顾问唐骏先生做主题发言,重点介绍了在中丹能源合作框架下已提出的促进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的激励政策建议:
- 电力市场改革:激励通过供热消纳可再生富余电力(如电锅炉和热泵);
- 运用能源税收与补贴制度:确保所需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能优先采用;
- 实施热计量及收费制度。
上述建议一方面源自《中国能源转型展望》报告,同时也参考了《中国清洁与可再生能源供热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丹麦经验启示》中的内容。
接下来,唐骏先生介绍了丹麦为支持区域供热领域实施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而制定的激励措施及其利弊。这些激励措施主要可分为以下七类:
- 定价体系:丹麦的供热价格基于实际成本,热价包括固定部分:涵盖财务成本、管理和维修维护的费用;以及浮动部分:基于耗热量和供热生产成本来计价。
- 所有制结构:丹麦区域供热公司多为市政所有或由直接由消费者合作社所有。
- 可行性研究标准要求:在丹麦,区域供热项目可行性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假设(以便不同场景的一致性比较)由丹麦能源署(DEA)制定,相关方必须严格遵循。
- 金融支持机制:在丹麦,区域供热公司可获取低息的长期贷款。
- 供热项目审批制度:在丹麦,市政府仅可批准能带来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项目提案;丹麦能源署(DEA)负责提供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指南以及相关假设的数据集。
- 数字化应用:在丹麦,区域供热系统的运营正日益数字化。
- 技能培训及标准:丹麦致力于提供供热行业的优质教育,以确保从业人员具备高质量的专业技能。
与会专家就上述议题进行了逐一讨论,专家意见汇总如下:
一、定价体系
中国专家普遍认为,城市集中供热覆盖率已超80%(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22》,2022年中国集中供热面积137.8亿平米,其中城市集中供热面积约111.25亿平米 )且具有公共服务属性,丹麦供热定价模式难以直接套用。相比于电力和天然气行业,供热尚未完全市场化,计量收费改革涉及政策敏感层面。因此,建议优先推进技术解决方案(如热计量与控制),之后再考虑全面的计量收费机制改革。
二、所有权结构
丹麦专家Thomas Pedersen和Silas Hupfeld强调,丹麦区域供热系统(如大哥本哈根地区)涵盖热电联产厂、热泵等多种热源形式,其所有权为公有或者私有。供热管网本身通常是公共的,但供热热源可以来自私人或公共来源。重点是确保私营部门对余热利用的投资得到保障。其目的是确保区域供热热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应对供热系统复杂性及未来挑战,实现公私协同。姜益强教授、夏建军副教授、与专家冯威先生解释说,中国的供热领域正在建立一个涵盖国有和私营企业的系统,目标是确定系统中哪些部分可以私有化,哪些部分应该保持国有。然而,由于政府补贴以及需要确保中国北方地区的供热民生公共服务,私有化进程较为困难。虽然南方的私营企业可能更具灵活性,但中国南北差异使能源改革更趋复杂。
三、可行性研究标准要求
专家陈卓伦介绍了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发改委为所有相关的政府投资项目建立了标准化可行性研究模板。该模板涵盖成本策略、污染排放估算和技术评估。就供热可行性研究的标准要求而言,中丹的主要差异在于情景分析,丹麦的可行性研究强调情景分析,而中国的标准模板中并未强调这一项。将情景分析引入中国的可行性研究可提升中国项目评估质量。夏建军副教授补充指出,在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差异很大,因此区域供热项目也因地而异,难以统一应用标准化要求。
四、金融支持机制
专家刘荣和陈卓伦指出,由于中国供热行业尚未完全市场化,通过市场融资存在一定难度,尤其对于盈利能力和还贷能力不足的国有企业而言。一种解决方案是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吸引民营资本并通过节能收益分成实现共赢。国企凭借规模优势、政府支持及关键公共服务职能等优势,更有可能获得新项目的融资。而民营企业则面临投资回报周期长、融资渠道受限等问题,对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大型供热基础设施投资意愿不足。陈卓伦以济南能源集团为例,该集团发行了中国首单供热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从社会资本募集资金规模为14.96亿元,带动区域供热的基础设施投资。这标志着中国公用事业企业在利用金融工具吸引社会资本方面迈出了积极的一步。区域能源管网需要较高的前期投资,这往往会造成现金流压力。一些城市政府(例如武汉、深圳、上海)目前投资管网基础设施,并将其租赁给国有企业,以减轻其初期的财务负担。夏建军副教授补充道,国内供热企业上市在中国并非新举,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有案例,部分公司现已退市。上市公司通常采用综合或多元化的业务结构,股票上市有助于企业筹集资金用于发展和扩张。
五、项目审批制度
夏建军副教授指出,各国项目审批流程各异,项目申请需要经过调查和审批。深入交流丹麦与中国审批机制差异,对双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六、数字化应用
李安桂教授强调人工智能赋能能源系统的潜力,如基于用户需求动态调整供给侧策略。姜益强教授认为,数字化,尤其是与人工智能技术(AI)的结合,正驱动供热行业增长并提升服务质量。当前”智慧供热”体系尚未完全实现智能化,但方向明确,多个城市已在开展试点项目。核心目标是提高用户层面的灵活性,使家庭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调整供暖,同时降低总体能耗。众多企业正研发覆盖” 热源端-输配管网-用户端”全链条的智能供热软、硬件解决方案。
七、技能培训及标准
专家刘荣指出,专业人才对于可再生能源转型至关重要,无论是否采用化石燃料替代技术。国有企业具备资源和预算优势来投资培训供热专业人员,民企则多从社会直接招聘技术工人。专家徐稳龙强调,有必要提高国内控制人员的技能水平, 并建议借鉴丹麦经验加强供热行业专业人员的培训。姜益强教授介绍了大多数供热公司根据自身设备和管理实践开展内部培训,部分供热企业已经开始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业培训并引入新的理念。中国一些供热行业协会也会提供有偿的技术培训,反映供热市场对高质量培训课程的旺盛需求。国际培训应针对目标受众,例如总工程师或对低碳转型感兴趣的管理人员,并将国际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确保培训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专家冯威也认为,有必要开展培训以弥补知识差距,特别是针对国际经验有限的专业人士,并建议完善供热系统标准,尤其是在阀门设计、计量和能效方面,至关重要。借鉴丹麦等国的先进理念可以优化建筑设计,有效的标准将指引未来的建筑设计和改造,更精准的能效措施可以减少供热系统的损耗从而提升效率。
专家意见将为制定”十五五”规划相关政策建议提供重要依据,并为中丹清洁供热战略行业合作下一阶段议题奠定坚实基础。
Download sourceShare this

Sector: District energy
Country / Region: 中国, 丹麦
Tags: digitalisation, district heating, energy sector, incentives, policy, renewable energyIn 1 user collection: 中丹清洁与可再生能源供热合作中心 – 交流活动
Knowledge Object: User generated Initiative
Publishing year: 2025